一战爆发前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英德矛盾的尖锐化
引言 列宁曾经指出:“战争就是通过暴力继续执行交战国的统治阶级早在战前就已经执行的那一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准备好的。相反,它是欧洲列强准备和酝酿了整整几十年的结果,是它们几十年来所推行的扩张政策的继续,也是它们长期争夺的继续。 三国同盟的形成和法俄的结盟 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愈加显著,使欧洲的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转折,欧洲列强开始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它们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有的从过去勾结在一起的“盟友”转变为争夺的对手,有的则从争夺的对手转化为暂时勾结的“盟友”。这种分化和改组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两大侵略性军事集团的形成。 图|铁血宰相俾斯麦雕像 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它在欧洲迅速崛起,首先着手拼凑军事同盟,准备称霸欧洲和世界。早在一八七三年,德国为了争取俄国,在俾斯麦的拉拢和导演下,德、俄、奥 三国曾经拼凑了一个“三皇同盟”。但是,这个同盟是建立在德法矛盾和英俄矛盾基础之上的,是出于三国暂时的共同利益和三国君主专制王朝利益的一致性,因而这个同盟是十分不巩固的。就在一八七五年德法战争处于一触即发之际,沙皇俄国出面干涉,反对德国进一步削弱法国。德俄关系出现了裂痕。 展开剩余90%一八七七年四月,沙皇俄国乘列强瓜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领土的争斗激化之时,发动了“俄土战争”,夺取了大片领土。然而,一八七八年六月十三日,英、俄、德、奥、意、土等国签订的《柏林和约》又迫使俄国把已经吃到嘴里的很大一部分果实吐了出来,并使沙俄占领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企图成为泡影。这就引起了俄国统治阶级的极大不满。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 一八七八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没有续订。这个强盗联盟终于崩溃了,代替它的是一八七九年十月七日德奥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俄国及法国的。它规定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在受到其它列强攻击时,双方保持“善意”中立。 图|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由于意大利在一八八一年与法国争夺突尼斯中失败,在德国拉拢下,投靠到德奥一方。一八八二年五月二十日,德奥意在维也纳签订了盟约,“三国同盟”最终形成。这个同盟的核心是德奥同盟,德国是这一同盟的角与操纵者,奥匈是依附德国的小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后,德俄由于各自的扩张野心,不但原有的矛盾在继续加深,而且新的经济利益冲突使它们的紧张关系更为加剧。德国原来是俄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主要市场,而它的工业品又主要销售到俄国。早在一八七九年,俾斯麦以检疫为借口,全部禁止俄国牲畜的输入。紧接着德国又实行粮食进口税,给俄国以沉重打击。俄国为了对抗德国并弥补国库空虚,也实行了新的增税法,使德国工业品在俄国的销售额急剧地缩小。 图|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为了摆脱孤立的处境,法国急需寻找一个强大的同盟者。德载的破裂为俄法勾结造成了这一机会。一八八七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的呼吁。第二年,法国对处于财政窘境的俄国提供了第一笔为数五亿法郎的贷款,一八八九年又续订了两笔共达十九亿法郎的借款合同。随后几年,法国资本源源不断向俄国输入,使资金匮乏的俄国加深了对法国财政的依赖性。一八八八年,俄国还向法国订购了五十万支步枪。这一切都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 一八九一年,法国舰队访问了俄国喀琅施塔得要塞。在迎接舰队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破天荒地在俄国一向严禁演奏的《马赛曲》的乐曲声中脱帽致敬。这显然是一次对法亲善、对德示威的表示。接着,两国订立了《谘商协定》。一八九二年两国又缔结了法俄军事条约草案,规定其中一方在受到德奥意攻击时,双方应以所有兵力相互支援;一旦与德国作战,法国应提供一百三十万兵力,俄国应提供七十至八十万。 图|军乐队正在演奏国歌《马赛曲》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俄国批准了法俄军事条约草案,“法俄协定”正式生效。“法俄协定”和“三国同盟”一样,都是在复杂、曲折、分化与改组的矛盾过程中形成的强盗联盟。这一协定的签订,使欧洲初步分裂为以德奥意为一方和以俄法为另一方的两大敌对的侵略性军事集团。从此,欧洲沿着战争的斜坡越来越急速地向下滑去。 帝国主义的争霸野心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现后,一八九八年前的欧洲那种“武装和平”的局面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帝国主义开始“从和平扩张转到用武装斗争来重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为此,它们都在紧张地制订着争霸世界的计划。 德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表现得特别贪婪和露骨。在俾斯麦下台前,德国推行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巩固和扩大德国在欧洲大陆优势地位的所谓“大陆政策”,而对殖民地的扩张,还没有置于主要地位。它仅在八十年代初期,夺取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以及东非的坦噶尼喀和沿海的大片土地,以后也只占领了太平洋上的几个小岛屿。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贪欲和野心的。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急速发展和容克资产阶级对外掠夺的需要,它的对外政策有了新的转变。于是它把重点转向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后来任德国首相的毕洛公开叫嚷!“德国人已经看够了别人在分食那个甜包子。”“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一八八八年,威廉二世即位。他不满足于首相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抱怨他“对于欧洲大陆政治的相互作用太关心,而对于殖民地、对于海军、对于英国,“却没有足够的注意”。因而提出了向全世界扩张的新的“世界政策”。 图|德皇威廉二世旧照 一八九六年一月十八日,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二十五周年时,威廉二世向世界宣告,普鲁士创造的这个帝国从此已是“一个世界帝国”。一八九八年,当德国夺取加罗林群岛时,毕洛更野心勃勃地宣称,德国要“沿着这条伟大和无尚光荣的道路获得世界霸权”。一八九九年,毕洛在国会演说中还说:“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末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此后,随着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膨胀,它的争箱计划也更加明确具体了。德国统治集团对外扩张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或“中欧帝国”,它的范围包括比利时、荷兰、法国的一部分、乌克兰、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要囊括奥匈帝国、巴尔干国家和西亚地区。另外还要在海上打垮英国的垄断地位,并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从英、法、葡、比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老牌的英帝国主义虽然已经据有广阔无垠的殖民地,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但并不以此为满足。它不仅要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且妄图建立“更大的不列颠”。特别在中近东地区准备肢解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夺取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奴役阿拉伯人民,同时又要夺取其他国家的殖民地,使全世界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法国一直在“复仇主义”口号下,不仅要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而且要侵占德国煤铁丰富的萨尔矿区,进而恢复昔日的欧洲霸权,并且要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法国总统彭加勒声称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强有力的法兰西”。 沙皇俄国这个最落后,最反动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是欧洲和亚洲的野蛮、残暴、反动的主要堡垒。多少年来,它不仅是欧洲的宪兵,也是东方民族的恶魔。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沙皇俄国虽然已无力充当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支柱,但它仍然抱着“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俄国的世界霸权。”它野心勃勃地觊觎着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早就梦想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庞大的“斯拉夫帝国”。在亚洲,它要夺取阿尔及尼亚、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以中亚为基地,直叩印度大门,并且彻底瓜分中国,掠夺蒙古;在欧洲,夺取东普鲁士、加里西亚等地,特别是要控制黑海两海峡和整个巴尔干,并使黑海变成俄国的内湖,把争夺地中海作为实现世界霸权野心的重要步骤。沙俄甚至已把它的侵略魔爪伸向非洲。 图|奥匈帝国时代的大炮 奥匈帝国的计划是首先使塞尔维亚变为自己的附庸国,奴役巴尔干,并取得通向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的出海口,把奥匈二元帝国扩大为三元帝国,意大利的目标则是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站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在地中海建立霸权。美国则首先在西半球确立优势,,并加紧向中国和东亚扩张。日本则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妄图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列宁指出:“世界霸权会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而这种政策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之间的国际关系,就是一部争霸的历史,,它们一个个都睁大了乌鸡眼,,恨不得一口吃掉对方,这就不可避免地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争霸斗争愈演愈烈。 欧洲是帝国主义争夺的战略重点 欧洲是英、德、俄、法、奥人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集中的地区。经过二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外扩张,全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及海洋霸权,已经操纵在欧洲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尤其是英国,长期以来,依仗着它首屈一指的实力,通过在十七世纪与荷兰的竞争,以及从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初与法国近百年的争夺,确立了举世无双的世界霸权。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的争额“其目的不完全是直接为了自己,主要还是出了附期散方,描毁散方的霸权”。因此,任何后起的帝国主义要重新分割世界,首先要摧毁和打败欧洲几个强国,特别是英国,然后才能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一九O三年,贝特曼·霍尔维格(后来任德国首相)就曾经这样供认:“皇上首要和基本的思想是要粉碎英国的霸权,树立德国的优势。” 图|列宁旧照 其次,欧洲是资本主义最发达、最集中的心脏地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商业、金融中心,这里资源丰富,经济力量雄厚,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帝国主义必争之地。那时,除美国之外广大亚非拉地区由于长期遭受封建统治和殖民剥削,工业还非常落后,因而使欧洲的经济地位愈加突出。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都相当发达。 一九一三年,仅英、法、德三国的煤产量就共达六亿一千万吨,生铁产量三千八百八十万吨,钢产量三千零八十万吨,它们在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对外贸易方面,一九一三年,仅英、德、法三国就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三十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整个欧洲约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百分之六十,金融资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铁路总长度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各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九一O年,在全世界资本输出总额中,投放在欧洲的大约占百分之三十二以上,法国资本输出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九,德国的百分之五十,都集中在欧洲。 英国的资本输出大部分在殖民地,但每年从对外输出资本中所获取的巨额收入也流入了本国。此外,欧洲也是帝国主义的重要市场和原料产地。一九一三年,德国对欧洲国家的贸易在德国出口总额中占百分之七十五点二,在进口总额中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一。德国缺乏的铁矿石绝大部分来自比利时、法国和北欧等欧洲国家。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只是力图兼并农业区域,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区域”。由于欧洲对帝国主义列强有着生命攸关的利害关系,因此在几个帝国主义大国的争霸计划中,都把侵占、兼并欧洲邻国的领土、工业基地和战略要地、挖取别国的经济潜力,掌握并利用欧洲的人力物力,作为首要目标。一九O三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就俄国的侵略目标做过这样的概括和自供:“不要漠视东方,但是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西方。”这就充分暴露了沙皇政府也是把欧洲作为它争夺的重点。 图|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家人旧照 此外,欧洲是罪恶的殖民主义发源地。欧洲几个大国垄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殖民地。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样,帝国主义已经不是以争得一两块殖民地为满足,而是力图全部取代和霸占对手所控制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德帝国主义就曾这样叫嚣:“如果德国要推行大规模的殖民政策,那我们必须不惜冒战争的风险来巩固帝国在欧洲的地位。”因此,要重新分割世界,必须首先打败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欧洲宗主国,即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帝国。正如列宁所说:“在这次战争中殖民地的命运取决于大陆上的战争。”这就是说,谁在欧洲战争中获胜,殖民地就能归于谁。总之,欧洲是帝国主义争夺的战略重点。在帝国主义看来,控制了欧洲,就能统治世界。因此,欧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互相厮杀的主要战场。 英德矛盾的尖锐化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国内军国主义势力在不断膨胀,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统治集团加紧推行旨在重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梦想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这种要求与已经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大英帝国”的利益是不相容的。这就使得英德矛盾逐步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而英俄、英法之间的原有矛盾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特别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结果。列宁指出;这是“一场由于新的德意志帝国要参加对世界的占领而发生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世界统治者不列颠起主导作用,而两个实力较差的世界强国俄国和法国一则是有利害关系的同谋者”。 英德矛盾是多方面的。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欧洲列强为分割南非而斗争时,英德两国就开始了严重的对抗。英国为了把北非和南非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而早已制订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二C计划》,这与德国从东非到西南非洲(纳米比亚)斜断非洲大陆的计划相冲突。英国为了扫除实现《二C计划》的障碍,垂涎对南非钻石和黄金的控制权,,竭力想用武力吞并布尔人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共和国。德国则想利用英布冲突,把黄金产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一面大量增加资本和商品输出,猛烈向德兰士瓦渗透,,一面支持和鼓动布尔人对抗英国,宣称德国是布尔人“最忠实的朋友”。 图|德兰士瓦 一八九六年一月,英国驻开普敦殖民地总督谢西尔·罗得斯派遣一支部队武装偷袭德兰士瓦,结果全部被布尔人俘虏。威廉二世乘机向德兰士瓦总统发了一份电报,祝贺他抵御外国侵犯而保全了他的国家的独立。这疑是对英国的示威,引起英国强烈不满,英德矛盾顿时激化起来。英国为了防止德国直接插手英布冲突,以德国停止支持布尔人为条件,提出了两国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建议,并签订了英德条约,德国才没有卷入后来的英布战争。英德两国还在瓜分中国的势力范围上进行竞争。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德国以武力强占了我国的胶州湾,接着在一八九八年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德协定”攫取了修筑胶济铁路和在山东开采矿山的权利,将山东沦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也不甘落后,可强占了中国的威海卫,并在长江流域继续扩大势力范围。 尽管英德矛盾在不断加深,英国统治集团中的某些帝国主义分子(如约瑟天、张伯伦之流),企图使英德两霸勾结起来,共同主宰世界,于是出现了从一八九八年到一九00年关于英德试图结盟的小插曲。但后起的、处于进攻地位的德帝国主义,胃口很大,要价太高,加上英布战争使英德矛盾加深,所以尽管英德之间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几次谈判是但两国结盟的尝试很快就破产了。英德两霸更加激烈的角斗开始了。 结语 德国与英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在中近东。这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一八六九年,苏伊士运河凿通后,,这一地区成为联结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地。加上二十世纪初,波斯湾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一九一三年,仅英波石油公司的产量就达二十四万八千吨。英、德、俄、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对此垂涎欲滴。因此,中近东便成了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 |